塑诗词文韵之魂 散期间奋进之力
《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推出至今,走过了七个年头,已成长为具有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文化类节目品牌。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以创新的姿态亮相荧屏,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报特别策划《2022中国诗词大会》专版,在刊发深度报道、短评的同时,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撰写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又是一年春风到,吹来了中国经典诗词的诗情画意,更吹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盎然。从2016年起,每年春天,《中国诗词大会》都以高质量的诗意盛宴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全家老少齐上阵,天南地北共此情”的诗词热潮。今年也不例外,《2022中国诗词大会》于3月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累计观众规模超2.07亿,多次登上微博综艺榜冠军。相比去年同期,15至34岁中青年观众占比显著增加,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的较高学历观众占比明显提升。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古典诗词为何屡屡击中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心,成为百姓休闲文化大餐的一道“主菜”?
在万千意象中凝聚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今年春晚的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吟着古诗,带万千观众领略名画《富春山居图》的世界,网友们赞叹“看完春晚,能不忆江南?”北京冬奥会上,无论是夺金时刻,还是惜败瞬间,解说员对诗词信手拈来,诠释中国式浪漫和格局;社交平台上与诗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人分享诗意生活、朗诵优美诗句,有人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文案,为写作积累素材……绵亘千年的古典诗词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当代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而这股诗词热背后,是《中国诗词大会》七年来不懈的引领和推动。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感性表达,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高度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从一开始就确立思路——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针,聚焦诗词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爱国、勤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容,激活深藏于大众血脉里的中国文化基因。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考题中,我们既看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旷达,也看到“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深情,还看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豪迈。网友“梦”评价道:“诗词是历史背景的再现,诗人情感的流露,文化脉络的传承,精神力量的积聚。看节目,我仿佛和司马迁经历了繁华落尽人世间的命运沉浮,与庄子坐着大鹏之背扶摇直上九万里,跟李白醉过酒,陪陶渊明采过菊,给白居易折过柳。节目挖掘出诗词蕴含的古代文化最美的那一面,让我们在诗词歌赋的万千意象中感受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把“知识竞答”升级为“沉浸观影”
做爆款节目不易,要连续多年做出爆款,难上加难。对诗词类节目来说,人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多来自书本,要将抽象的文字之美转化为具象的诗情画意,还要克服审美疲劳,让观众常看常新,就必须在视听呈现、环节设置上下深功夫。主创团队设置视听翻译组,深入节目出题环节,把题目的诗词内容转化为视听影像;对上一季节目“体检”,通过研究收视率变动曲线复盘每场节目播出时收视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022中国诗词大会》采取“大浪淘沙”蓝狮在线、团体战、精英赛等方式进行比拼。团体战通过“挑战多宫格”“身临其境”“诗词小剧场”等环节选出优胜团队;精英赛通过“飞花令”决出优胜团队代表,向总冠军发起冲击。其中,创新题型“诗词小剧场”让人眼前一亮。从演员表演《问刘十九》《如梦令》等经典篇章的故事,到哔哩哔哩国风UP主复刻稀世名画《捣练图》的场景,再到大盂鼎、何尊等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创作者用情景剧建构跨越古今的情景,把“知识竞答”升级为“沉浸观影”,让观众体验奇妙的亲近感和对话感。
新科技、传统工艺赋能节目,让观众在诗的海洋中恣意遨游:在“千人视频连线技术”加持下,云中千人团让天南海北的诗词爱好者会聚在线上;灵感来源于千年敦煌的穹顶,和如天阶一般的“云中千人团”影像集合,与舞台上亭台楼榭、草长莺飞等逼真视觉景观相对应,营造“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空间感;全新升级的“画中有诗”环节,除邀请节目点评嘉宾康震在宫灯、团扇、战鼓上描绘诗词,还邀请盆景、麦秆画等手工艺人在不同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扩容诗词表达的生活载体。正如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颜芳所说,“如果我们把节目当成一棵大树,它每年都在成长,这里有外在表征的改变,更有艺术内核上的自我更新”。
让古典诗词与当代生活擦出火花
在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看来,古典诗词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和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2022中国诗词大会》从“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时代关键词入手,解锁古今对话的独特视角,呈现建党百年、逐梦太空、全民抗疫等时代切面。每个切面都与古典诗词碰撞出了绚丽火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振奋亿万人心,汇聚精神伟力。在“少年”主题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的画面与宋代吕陶笔下“壮夫思报国”的博大胸怀交相辉映。电影《长津湖》中伍万里敬军礼时喊出“第677名,伍万里”的片段与唐代王维心中“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悲壮之情同频共振。这种知识、故事、价值感召相融合的做法,道出“正是无数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有了当下中国人的幸福生活”的主题,建构起诗词与当下勾连的现实意义。
“在诗词中燃烧生命的人,是节目鲜活的基础。”颜芳如是说。《2022中国诗词大会》广邀爱好诗词的科技创新引领者、生态文明保护者、传统文化传承者等,将他们分成由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组成的现场百人团,以及通过视频连线,来自天南地北,从事各行各业的云中千人团。听障女生王逸玘朗诵《将进酒》,展示她与命运搏击的豪迈,网友纷纷为这“向阳怒放的生命”点赞;无论是面对黄土沟壑,还是站在储油罐顶,石油工人王军与诗相伴,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扎根生产一线的壮志;扶贫驻村的医生徐晓婵在医治村民的同时,带家人体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这些在诗词文化熏陶下的高贵灵魂,用朴实的底色和真诚的情感感染广大观众,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共鸣,凝聚起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缩影。顺着这个视角追寻,我们看到近年来优质文化类节目蓬勃发展的景象。尤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重大主题深入策划、精心制作,不仅连续七年耕耘《中国诗词大会》IP,还开创《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新现象级作品,以“满屏皆精品”的态势满足广大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新期待。“《中国诗词大会》如同风向标,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指明方向。希望从业者能从其成功中汲取有益经验,推动节目质量稳步提升,样式更加多元,带动全社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深入下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文卫华说。
(本报记者 李蕾 牛梦笛)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