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贝汉的电影情缘
著名法国演员、导演及制作人雅克·贝汉于4月21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0岁。雅克·贝汉的儿子马修·西莫奈在发给媒体的声明中宣告,父亲在平静中离世。
雅克·贝汉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大师,执导并制作过纪录片电影《微观世界》《迁徙的鸟》《海洋》等。同时,作为演员的他也有着许多经典银幕形象,曾凭借影片《半个男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还出演过《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著名影片。
在《天堂电影院》中,雅克·贝汉出演了成年后的托托。出走多年的托托成为了著名电影导演,因为出席忘年之交阿尔弗莱德的葬礼而再次回到故乡。在一座全新的电影院里,托托打开了阿尔弗莱德送给他的胶卷,原来是那些当年被剪切掉的亲密镜头。看着阿尔弗莱德亲手拼接的胶卷,托托从讶异变为动容。雅克·贝汉笑容与泪水交织的表演,配合着片中埃尼欧·莫里科内创作的音乐,成就了这段留名影史的经典片段。
片中托托的电影情缘,与雅克·贝汉本人的真实经历有着几分契合。托托因为爱看电影而与放映员阿尔弗莱德结识,从小接受电影的熏陶浸染。而雅克·贝汉则成长于演艺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对于戏剧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雅克·贝汉194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法国国家剧院的舞台监督,母亲是演员。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父母经常带雅克·贝汉来到剧院,这里成为雅克·贝汉童年的重要记忆。有一次,他通过剧院的天窗看到了莫里哀戏剧的戏服,演员们穿着戏服在舞台上时而独白,时而表演,从这一刻起他就爱上了戏剧。
年仅6岁时,雅克·贝汉就被导演选中出演了电影《夜之门》。虽然他只是在片中出演一个没有在演员表中出现的小角色,但是这部法国影史上的经典影片,给了幼小的雅克·贝汉极大的振奋。1960年,雅克·贝汉因为主演喜剧片《手提箱女郎》而开始在欧洲影坛崭露头角,次年他考入国立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接受专业表演训练。1965年,雅克·贝汉担任惊悚片《焦点新闻》的制片人,该片获得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1966年,凭借剧情片《半个男人》,雅克·贝汉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
6岁登台表演,19岁声名鹊起,24岁拿到奥斯卡奖,25岁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影帝,雅克·贝汉年纪轻轻就走到了一个演员的巅峰。此时的他却选择急流勇退,从台前转向幕后,创立电影公司。虽然后来雅克·贝汉又出演过《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但导演、制片人、发行人成为了他此后的主要身份。雅克·贝汉说:“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
雅克·贝汉总是以一头银发的老者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其实这头白发是他在30多岁时因为投拍电影失利而发愁变白的。虽然几经挫败,雅克·贝汉仍是紧紧握着自己的电影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影片开始侵袭欧洲电影市场,欧洲本土电影人面临着转型。有人选择投身商业片,雅克·贝汉却逆向而行,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对于拍摄自然纪录片电影的初衷,雅克·贝汉说,他有一次看到报纸报道某个地方的雨林正在大片消失、某个物种灭绝了,但第二天报纸就换了另一个话题,这件事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我们一直只关注人类自己的视角,觉得一切东西都是属于我们的,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从其他生物的角度去尊重它们。”
1995年,雅克·贝汉带着影片《微观世界》出席戛纳电影节,惊艳众人,这部影片真正诠释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含义。在《微观世界》中,石头变成了大山,露珠变成了湖泊,树枝变成了桥梁,屎壳郎为了滚粪球而不懈努力,蚂蚁在水泡中惬意享受午餐。《微观世界》在第22届法国恺撒奖中获得最佳制作人、最佳摄影等五项大奖,成为该奖历史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
2001年的影片《迁徙的鸟》成为雅克·贝汉演艺生涯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他在片中担任撰稿、导演、制片人以及法语版配音演员。在影片的开头,雅克·贝汉用自己的声线读出了自己写下的文案,“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迁徙的鸟》的拍摄历时三年多时间,耗资4000多万美元,从南极拍到北极,横跨五大洲,50多个国家,动用了600多人的庞大摄制组,包括17名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用掉了超过460多公里的胶卷,最终谱写出一曲关于飞行的诗歌,该片成为票房最卖座的纪录片。
《迁徙的鸟》《微观世界》以及讲述尼泊尔高原土著商队的《喜马拉雅》,并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雅克·贝汉能够受到观众和电影界敬仰的原因,在于其对于纪录片电影的贡献。但他并不将自己的影片定义为纪录片,“我拍的就是电影。”雅克·贝汉运用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拍摄手法来呈现纪录片的内容,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做精美的自然摄影作品,同时又具有动态的美感与故事性的起承转合。同时他和他的团队也不忘改进技术手段,发明了能够捕捉鸟群飞行镜头的小型飞行器,还有能够跟随鱼群游动而保持平稳的水下摄影机,最终让观众大饱眼福,得以窥见一个美轮美奂、纯净壮阔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在雅克·贝汉看来,影片中最难的部分不是拍摄野生动物,而是当人类靠近时并不会吓走它们。于是他的摄制团队发明了一种与动物融为一体的拍摄手法,让动物能够在对人类的熟视无睹之中,自然地表现出它们的天性。为此他们会成为鸟类的父母,在它们破壳而出之时便待在鸟儿身边,并一直进行情感互动,花费五六个月的时间成为它们的朋友,最终这些鸟类会自愿地跟在摄制组身旁。“我们不需要在很远的地方放近焦距对焦,而是可以近距离地拍摄它们,这是我和我们技术团队的骄傲,也是我的幸福。”
为了拍到海豹妈妈抱着孩子的温馨画面,雅克·贝汉足足等了三年,才捕捉到那几秒钟的珍贵镜头。但他也并不得意邀功,雅克·贝汉说,“导演其实不是我,而是‘自然’。我不能指挥海豚来一个飞跃,让鲨鱼转个圈。我们只能等待,日日夜夜架着机器等。”
能够进入院线放映的纪录片电影,几乎像自然界中的珍稀动物一样,而雅克·贝汉的影片却能屡创票房纪录,并请来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等大咖献声旁白。可即便是声名在外、荣誉加身,拍摄纪录片电影对于雅克·贝汉来说也是困难重重。他要花费比在拍摄现场更多的时间去拉投资,并且几度陷入个人经济危机——拍摄影片《海洋》时因为超支,雅克·贝汉背负了900万欧元的债务。他说,自己拍纪录片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从中获得精神愉悦感。“梦想当然昂贵,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一直做到现在。”
刘雨涵 【编辑:王诗尧】